古代砍头时,刽子手为何宁可钝刀砍人,也不愿磨光?磨刀匠:不敢!
孔子在《论语·卫灵公》中对徒弟子贡说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。古人也说,磨刀不误砍柴工。可见,是否有利器在手很重要。一旦刀钝了,立即就要磨光,寒光雪亮剑气如霜,方能威慑江湖。然而,在刽子手行业,却从来没有磨刀的习惯。宁可钝刀砍人,哪怕连砍几十刀还砍不死犯人,导致犯人痛苦连天,极为悲惨,自己也身心俱疲,但刽子手回去后依然不会磨刀。这是为什么呢?
在中国历史上,刽子手是不可缺失的角色他们是处决犯人的工具,在电视剧里我们常常看到刽子手刀起头落,干净利索!如果犯人的家属给的贿赂多, 他们就用锋利的快刀斩首,一刀下去没有痛苦。如果没有人行贿,他们就用钝刀慢慢的磨,犯人的脑袋几乎是被一点一滴硌下去的,极其痛苦。换句话说,就是你生前享受的待遇越高,权力越大,那么你现在就要受更多的苦来赎罪了.
还有一种说法,刽子手认为“砍头的是刀不是人”,所以死去的人的亡灵甚至冤魂会聚集在刀上(况且古代官场不明,有一部分人是蒙冤而死),这把砍人的刀就是晦气之刀,无人愿碰.
刽子手在古代的地位普遍都很低,可收入却很高,地位低的原因是人们觉得这是晦气的行当,积攒了太多的阴债,所以刽子很难受到人们的尊重,大多也都无儿无女,孤独终老。清朝最后刽子手邓海山每砍掉一颗脑袋就能获得四枚银元(约人民币三千元),还不包括行刑前家属给他塞的红包,按当时的记载,由他斩首的人大概有300余名,这实在是一份相当惊人的收入。
本文为 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