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喜欢莫扎特lex kasiaMar 5, 2023--
Share
Mozart — Rondo in D for Piano and Orchestra, K. 382 [complete]这些天,由于写《莫扎特的两面性格》,我重新聆听了他的第9号夜曲,K.320“Post-horn”(驿号),没想到,这首作品的旋律竟然在我心中久久萦绕不去。开车时、吃饭时、干活时,在心中都时常想(响)起它的某个旋律。这是一种愉快的体验。
这大概就是“非常喜欢”的那种样子吧,仿佛年轻时对初恋情人那么日思夜想。
为什么我这样喜欢莫扎特音乐?回想起来,也是相见有缘。
我有幸在少年时期就从贝多芬入门窥见欧洲古典音乐殿堂。20多岁时,有一次在学生宿舍,跟我的学长郭先生(后来成为现代文学研究专家)聊起音乐,他说自己很喜欢莫扎特,特别推荐了莫扎特的歌剧和交响乐。
此前对莫扎特,我只在广播电台里听过他一些作品,虽然印象良好,但并不特别喜欢。毕业后,我买到莫扎特第40、41交响乐的录音带,卡拉扬指挥,柏林爱乐乐团演奏,听了以后很佩服,觉得这两首作品很完美,但仍没有到痴迷的程度。
千禧年以后,随着电脑普及,大量的唱片名碟被复制出售,在深圳市的电子市场里,每张只要3元。我的唱片资料大增,听了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,我才真正找到了感觉,发现他这些作品就是他独特个性的写照。如果说《魔笛》、《费加罗的婚礼》,莫扎特通过音乐来描绘别人的生活、体现别人的感情,那么他后期的钢琴协奏曲,却更多是写他自己。
我们如果欣赏某种艺术作品,从根本上说,是欣赏创造了这些作品的那个艺术家 — — 他过人的才华、独特的感情、性格、气质以及其他方面。
于是,翻来覆去地听莫扎特的音乐作品,在开车时听,在家里也听,有的作品听了几百遍。虽然萧邦、柴可夫斯基、李斯特、勃拉姆斯、德沃夏克等名家的作品也不错,但最后还是集中在贝多芬、莫扎特作品上,人生有限不可能保持那么广泛的兴趣,需要把时间用在最好的作品上。
莫扎特的音乐好在哪里?
第一是动听的旋律多。在很多音乐家那里,灵感一闪创作出好听旋律,似乎是一种偶然,想想理查.斯特劳斯除了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之外还有什么旋律让我们记住的?德沃夏克除了《“自新大陆”交响曲》之外,让我们记住的旋律也很少。而在莫扎特这里,创造一种好听的旋律,对他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,完全出乎本性,虽然不是每首作品都能让人记住,好的音乐主题动机,仍比比皆是。如果别人的作品仿佛是一柯长长的树枝上,偶尔开一两朵花,莫扎特的作品则是可以说是繁花满枝。
第二,是莫扎特音乐的旋律自然而优美。他好像就是边唱边弹钢琴完成了一部作品,旋律的质量高。别人只有一两点灵感的火花,要完成一个音乐主题,都要想好长时间,有的还是勉强完成它的起承转合,而莫扎特的音乐主题从第一句到完成,都很自然,承接恰到好处,一点不费力气。
第三,莫扎特的音乐旋律亲切动人。他的旋律音域不太广,不过分跳跃,也不复杂,容易被感知和记忆。人们都是因为旋律好才记住一首音乐,不论器乐曲还是歌曲都这样,在这一点上,莫扎特有特别的优势。
举例,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Rondo in D for Piano and Orchestra, K. 382
见题图,点击可聆听。
第一乐章的主题干净、明亮,简单而优美,每一句重复两遍再往下推进,很规则,起、承、转、合的结构清晰可见。钢琴在乐队陪衬下的演奏,如锦缎上滚动着、弹跳着的珍珠,粒粒清圆,色泽迷人。这样的旋律对于演奏者还是听众来说,都很容易理解和记住,并且带来很高的审美享受。
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的主题类似,只不过节奏拉长,更加抒情;第三乐章快板,是第一乐章主题的进一步发展,情绪更加活跃。
整部作品没有一个音符是多余的,没有一个乐句是不合适的。这样完美的作品,莫扎特完成起来毫不费力。
莫扎特这样的作品很多,他给人类留下了最多的优美旋律。听了几十年,千百遍,在我记忆中起码有五十多个乐章或者单个作品,其音乐主题都可以达到跟随吟唱的地步。
这并不难,有一点乐感的人只要多听都可以做到,因为这些旋律太好记了。
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在他的文集里,有文章专门谈及他对莫扎特的感悟,在某些方面他确实读懂了莫扎特的灵魂。
过去在国内,我痴迷他的后期作品,来到美国后,我重新欣赏他早期作品。自我分析,是我的心态有了某种变化。这种变化唯我自知,难以为外人道。
写到这里,我在推特上看到“网络国赵无界”发表的言论,甚是精辟,也符合喜爱莫扎特音乐的理由,转引如下:
心很贵
一定要装美好的东西
情绪很贵
一定要接近让你愉快的人
时间很贵
一定要去做有价值的事